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跨学科研究

  • 互补意义模型:弦论“无替代论证”哲学路线的合理选择

    沈健;

    基于弦论的哲学研究,戴威迪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推理模型——"无替代论证"。该模型沿袭了最佳说明推理的模式,坚持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其"无替代,即合理"的观点超越了黑格尔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无替代论证"的设计策略是利用贝叶斯概率论,形式化分析了"给定理论的替代者数量"的信念演化,并建构了"无替代论证"的概率模型。基于此,指出了"无替代论证"的重要性取决于科学家的主观判断,从而将心灵引入到知识与世界的关系讨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新的哲学策略为科学研究前沿中理论所呈现的新变化提供了某种合理的解释。然而,该模型仅是从认知的角度而不是从理论所描述的世界本身去评估科学理论,并且过于强调价值判断、审美判断、科学范式等非经验证据在理论证实中的作用。事实上,依靠贝叶斯概率论并不足以弥合价值判断与理论断言之间的鸿沟。为了消解"无替代论证"所面临的困境,唯有重新思考"经验/理论""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规范性/描述性""实在论/反实在论""心灵/知识/世界"等问题,并建构一种能够巩固"无替代论证"哲学基础的新方案——互补的意义模型。

    2013年03期 v.15;No.6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康德式认知哲学的特征及困境

    黄侃;

    康德式的"逻辑的"传统对认知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康德尝试通过弥合心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为知识奠基,其认识论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先验的观念论"。在内在主义的意义上,康德哲学与笛卡尔哲学存在某种一致性,但是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者更其重视笛卡尔。正是这个原因,在反笛卡尔主义的过程中,研究者未能注意回避掉康德式认知哲学所存在的困境。具身认知研究方案下的生成进路或多或少会陷入康德式的主体建构的内在主义困境,即生物中心论;延展认知则通过注重人类认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避开了这一困境。

    2013年03期 v.15;No.69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中国梦:“美丽中国”研究

  • 美丽中国的环境法治保障——以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为视角

    钭晓东;张程;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而环境监管能力的提高和环境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建设美丽中国,应侧重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环境监管立法、科学合理设置监管机构和明确划分监管职能等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

    2013年03期 v.15;No.69 17-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美丽中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孙金波;

    美丽中国实现的必然性存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我国传统生态智慧凝结为生态哲学,不但提出了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而且也重视人的主体性光大,最终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传统生态哲学成为我们党逐步完善和明晰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2013年03期 v.15;No.6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美丽中国视野下“最美现象”的审美观照

    李业杰;韦炜;

    "最美现象"从道德现象上升为审美想象,其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阐释:在哲学层面上,"最美现象"的含义是个人的社会化即个人统一于社会;在伦理学层面上,"最美现象"的含义是个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在美学层面上,"最美现象"的含义是当奉献和牺牲成为一种个人的自由自觉。研究"最美现象"的目的,是要以"最美现象"为制高点,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高地。

    2013年03期 v.15;No.69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转型社会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余涛;

    法律职业共同体不同于法律人和法律人阶层的概念,它们在内容、形成及演变等方面存在着差别。法律职业共同体是达到了一定组织化程度的概念,具有专业性、公共性、自治性、流动性的特征。厘清转型社会中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法律职业化进程,创造更为良好的司法环境,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2013年03期 v.15;No.69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刑事侦查中证实偏向的模拟研究——兼评刑事侦查中对证据的认定

    牛翠波;

    从事刑事诉讼的人员可能会冒"证实偏向"或"隧道观点"的风险,即可能坚信犯罪嫌疑人有罪,而对其事实上是无辜的这一替代方案充耳不闻。这可能体现在进行有罪证实调查情况的偏好上,甚至反对旨在证实替代方案的调查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额外调查证据的收集方向是通过对嫌疑人罪行的初步评估来确定的;参与者倾向于选择通过增加有罪调查来增加罪行的严重程度,并与目前案件卷宗中所掌握的证据有力程度有关;罪证调查的选择与定罪比率有关。

    2013年03期 v.15;No.69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以“吴中样本”为视角

    卢宁;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司法实践中有关心理疏导的启动程序和适用对象、心理咨询师的选任和身份定位、心理评估报告的性质、心理咨询师的法庭教育内容等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探索。"吴中样本"依循庭前介入、庭审参与、庭后帮扶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疏导和全程法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

    2013年03期 v.15;No.69 56-6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历史·文学

  • 水运码头:双重“生与熟”共构的二元“居与游”世界——岷江下游古镇黄龙溪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曹辉林;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水与土""生与熟""居与游""农与商"均具且多元的复合整体。社会人类学中国研究以往陷于深沉的乡土的"土""熟""居"的偏见情结之中,轻视或忽视了对其"水""生""游"的省思。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需要一种以水解社会历史、以水悟文明的眼光和思维。"水运码头"视角或类型意在呈现中国内陆沿江临河的水运码头社会空间"生与熟""居与游"的社会生活图景。岷江下游千年水运码头黄龙溪是水运码头兼地方集镇式的空间聚落,是一个类似于"百家姓"式的"复合宗族"村落社区,是以经水道由远地而来的商帮和船帮等"陌生人"与当地"熟人"内与外之间互动的"居与游"为主、以本地"熟人"迫于生计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的"居与游"为辅交织型构的社会场域,即"双重生与熟结构"的"二元居与游"世界。码头社会空间里的陌生人在淡化了血缘关系之后,共同创造了一种超越以往狭隘认同的具有浓厚商业观念意识的"码头文化"。清至民国社会的江湖袍哥组织作为码头上的"码头",是黄龙溪这个特殊社会空间场域里"权力的文化网络"最核心的体现。相对于家族"贮存地",码头集镇的社会空间舞台正是传统中国社会人们进退于农与商、居与游之间实现"生与熟"身份转换的"过渡地带"。作为传统中国社会"作为中心的边缘"地带,水运码头展现了传统中国"热社会"的一面。

    2013年03期 v.15;No.69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从自由因果性到德福因果律:康德自由观中一个被遮蔽了的理论视角

    刘凤娟;

    在理论哲学中,自由被预设为能够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的概念,是因果序列上的第一因,康德由此将自由看作是一个因果性概念。不在时间中的自由因果性能力与在时间中的自然因果性能力是并行不悖的,自由作为源动力造就了某个作为现象的实体的自然因果性能力,自发地引起一个现象的序列。但是,在理论哲学中的自发因果性的自由还不是康德自由概念的精髓,他将抽象的自由理念与人类意志联系起来,并从此视角建立了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自由意志通过它所确立的因果性法则将感性欲求杂多统摄于自身之内,就像自然原因通过自然的因果律将现象杂多统一于自身之内一样。康德进而提出自由无非是自律的论点,自由从单纯的因果性概念到自律概念的提升,可以类比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到现实的提升过程。在目的王国的系统整体中被赋予实在性从而完成了从潜在能力到现实能力转换的自由理念,其实现最终被定位于德福一致的至善理念的实现。自由是能够将所有理性存在者及其合理目的联结在一起的实在的和立法的因果性能力,也是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从而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的先验理念,在此意义上,康德才将自由看作是实践哲学乃至其思辨哲学体系的拱顶石。作为康德道德目的论核心思想的德性与幸福的因果关系,在康德那里,属于自由因果联系范畴。属于本体界的德性与属于现象界的幸福之间的因果联系仅仅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设想和理念,即至善的理念。德福因果律虽然在目的王国的基础上为自由因果性概念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但也将其推向了宗教信仰的彼岸。从基于双重人性的自由因果性概念入手,自律、目的王国、至善、德福因果律甚至道德必然导向的宗教问题这些概念或论题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系统整体,而自由及其实现就是唯一贯穿其中的思想引线。

    2013年03期 v.15;No.69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大学教学

  • 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刘新民;王松;王斌;

    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中岗位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应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导师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经济社会外部需求为推动力,以遴选机制为人才选拔的基础,以激励和竞争机制为内在动力的来源,以考评机制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可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系,实现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全面动态管理。

    2013年03期 v.15;No.69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数学及其功用

    周毓荣;

    数学是一门非常独特、神奇的科学,它兼有技术和文化的品格。它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国家强大与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等多方面所起作用的巨大,怎么估计都不会过份。迄今,"数学的应用"已得到数学家们的充分论述,而"数学的功能"和"数学教师的职责"尚未得到很好的讨论;数学的重要性、数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尚未被许多人充分认识,甚至存在误区。当今中国,阻碍数学发展的问题还很多,为了中国的强大,在数学方面要做到的工作还很多!

    2013年03期 v.15;No.69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