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林;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水与土""生与熟""居与游""农与商"均具且多元的复合整体。社会人类学中国研究以往陷于深沉的乡土的"土""熟""居"的偏见情结之中,轻视或忽视了对其"水""生""游"的省思。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需要一种以水解社会历史、以水悟文明的眼光和思维。"水运码头"视角或类型意在呈现中国内陆沿江临河的水运码头社会空间"生与熟""居与游"的社会生活图景。岷江下游千年水运码头黄龙溪是水运码头兼地方集镇式的空间聚落,是一个类似于"百家姓"式的"复合宗族"村落社区,是以经水道由远地而来的商帮和船帮等"陌生人"与当地"熟人"内与外之间互动的"居与游"为主、以本地"熟人"迫于生计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的"居与游"为辅交织型构的社会场域,即"双重生与熟结构"的"二元居与游"世界。码头社会空间里的陌生人在淡化了血缘关系之后,共同创造了一种超越以往狭隘认同的具有浓厚商业观念意识的"码头文化"。清至民国社会的江湖袍哥组织作为码头上的"码头",是黄龙溪这个特殊社会空间场域里"权力的文化网络"最核心的体现。相对于家族"贮存地",码头集镇的社会空间舞台正是传统中国社会人们进退于农与商、居与游之间实现"生与熟"身份转换的"过渡地带"。作为传统中国社会"作为中心的边缘"地带,水运码头展现了传统中国"热社会"的一面。
2013年03期 v.15;No.69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刘凤娟;在理论哲学中,自由被预设为能够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的概念,是因果序列上的第一因,康德由此将自由看作是一个因果性概念。不在时间中的自由因果性能力与在时间中的自然因果性能力是并行不悖的,自由作为源动力造就了某个作为现象的实体的自然因果性能力,自发地引起一个现象的序列。但是,在理论哲学中的自发因果性的自由还不是康德自由概念的精髓,他将抽象的自由理念与人类意志联系起来,并从此视角建立了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自由意志通过它所确立的因果性法则将感性欲求杂多统摄于自身之内,就像自然原因通过自然的因果律将现象杂多统一于自身之内一样。康德进而提出自由无非是自律的论点,自由从单纯的因果性概念到自律概念的提升,可以类比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到现实的提升过程。在目的王国的系统整体中被赋予实在性从而完成了从潜在能力到现实能力转换的自由理念,其实现最终被定位于德福一致的至善理念的实现。自由是能够将所有理性存在者及其合理目的联结在一起的实在的和立法的因果性能力,也是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从而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的先验理念,在此意义上,康德才将自由看作是实践哲学乃至其思辨哲学体系的拱顶石。作为康德道德目的论核心思想的德性与幸福的因果关系,在康德那里,属于自由因果联系范畴。属于本体界的德性与属于现象界的幸福之间的因果联系仅仅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设想和理念,即至善的理念。德福因果律虽然在目的王国的基础上为自由因果性概念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但也将其推向了宗教信仰的彼岸。从基于双重人性的自由因果性概念入手,自律、目的王国、至善、德福因果律甚至道德必然导向的宗教问题这些概念或论题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系统整体,而自由及其实现就是唯一贯穿其中的思想引线。
2013年03期 v.15;No.69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