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工程跨学科研究

  • 从“自律”走向“他律”:论“科学例外论”及其对中国科技治理的启示

    黄盈佳;王骏;

    “科学例外论”的四种主张,即知识论的例外论、柏拉图式的例外论、社会学例外论和经济学例外论,构建了科学的特殊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对科技伦理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强,这些主张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因此,有必要以STS研究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外科技治理的实践,批判性地审视科学自治主张的局限,探讨如何从“自律”转向“他律”,构建兼具伦理约束与社会责任的中国科技治理体系。

    2025年03期 v.27;No.14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维贝克技术人工物道德能动性思想的批判性阐释

    曾庆娣;陈心湉;

    技术人工物深度嵌入人类生活,催生了技术道德能动性议题。维贝克突破传统主客体框架,提出技术物通过行为调节参与道德实践,以意向性、自由与责任构建为分析框架,揭示技术设计通过价值嵌入实现道德物化,形成人技协同行动网络。但其理论存在三重局限:首先,将技术物对道德行为的工具性贡献等同于本体论层面的道德能动性,导致道德地位泛化;其次,消解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基础技术与复杂技术的本体差异,模糊能动性边界;第三,忽视简单工具与高度先进技术人工物在道德影响机制上的层级差异。这些矛盾根源于后现象学方法论局限,过度依赖个体意识分析而缺乏技术生态维度。未来研究需超越个体意识层面,构建包含技术生态分析的伦理认知框架。

    2025年03期 v.27;No.141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科学发现试错法的实践价值新探——以1974—2023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为例

    郭思敏;方贤绪;

    通过对1974—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中试错法的应用梳理,发现50年间有23年的获奖成果在发现过程中运用了试错法。根据试错方式的不同,试错法可细分为试错机遇法、试错改进法和试错拓展法三类,在不同科学领域中试错法的适用性有所差异。据此,文章总结出以试错法促生科学发现的三种机制:偶然试错颠覆传统认知、规范试错意外发现新可能、以试错法建立理性转化路径。在新兴科技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将加速试错实验的前端和后端环节,使试错法在科学实践中重获新生。

    2025年03期 v.27;No.141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中国自主数字法治理论研究

  • 欧盟反垄断数字守门人制度的审视及镜鉴

    王燕;郑文姣;

    构建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数字守门人制度,是应对超级平台垄断的复杂性,维护数字市场的可竞争性与公平性,以及促进数字市场创新的必然选择。欧盟反垄断数字守门人制度因其基于结构主义干预的创新监管理念及制度设计,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了借鉴,然而该制度也存在守门人认定标准模糊及义务设计过于严苛等问题。因此,在构建我国反垄断数字守门人制度时,应根据我国国情对欧盟这一制度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平衡有效竞争和市场创新。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制定我国数字守门人的清晰认定标准,明确其义务边界,并在行政法律责任中协调刚性处罚与柔性处罚的适用,从而保障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推动与国际反垄断事前监管规则的接轨。

    2025年03期 v.27;No.141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论数字时代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

    李凤霞;李楚晴;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已成为自然人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实践中,信息处理者非法获取、擅自公开、过度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频发,严重侵害了个人的信息权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处理者在数据控制中占据显著优势,导致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高度隐蔽性。加之信息主体与处理者间的举证能力严重失衡,这给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带来严峻挑战。尽管《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规定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适用僵化的问题。对此,需进一步规范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适用。引入无过错责任原则,构建过错与无过错并存的二元归责体系;修正传统“差额说”理论,科学界定侵权损害范围;从确定损害赔偿数额范围和明确参考要素两方面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规则,以更有效地保障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权益。

    2025年03期 v.27;No.141 40-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法治新观察

  • 论竞业限制违约金参照适用民事违约金调整规则

    孙浩然;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与特定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并可以约定违约金。由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缔约地位、缔约能力差别较大,用人单位常通过设置巨额违约金条款对劳动者经济利益进行不当限制。现行立法确定的竞业限制违约金参照民法规则调整的方法存在障碍,但障碍存在突破的可能。为了突破参照适用的制度障碍,竞业限制违约金调整应分为约定数额调整和履行数额调整两个阶段,并适用不同的调整因素。约定数额调整阶段应考察缔约时劳动者经济状况、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经济补偿金等因素;履行数额调整阶段应考察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权利滥用和合同基础变化情况。通过构建两阶段的调整模式,可以规范司法裁判,实现劳资利益平衡。

    2025年03期 v.27;No.141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实质解释论误区辨析及理论证成

    卢有学;任一鸣;

    对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解释中,形式解释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刑法》不能应对新的犯罪类型,弱化了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因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逐渐抛弃。应当坚持实质解释论,以法益保护为出发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刑法》术语进行合目的性阐释,将实质上侵害法益的行为纳入犯罪范畴。《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法益,可分为法定法益和设定法益。只有当行为侵害了《刑法》的法定法益时,才构成犯罪;行为虽然符合犯罪的形式要件,而未实质侵害法定法益时,不应当认定为犯罪。据此,对《刑法》相关术语的解释,尤其是涉及行政犯时,不应机械援引行政法规的定义,而应基于刑法的目的,通过实质解释论确定其独立的刑法意义。

    2025年03期 v.27;No.141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经济学·管理学_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国际化吗?——基于元分析的研究

    张宇婷;赵树聪;

    数字化转型被视为推动企业国际化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40篇实证文章中的43个效应值和31 723个独立样本,应用元分析方法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国际化具有正向影响,但受到特定边界条件的限制;与中小型企业相比,数字化转型对大型企业、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更大;与2019年以前相比,2019年以后的数字化转型措施对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更大;与主观测量相比,客观测量方法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更大。

    2025年03期 v.27;No.141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

    孙继国;王维怡;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利用2007—2023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内部薪酬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扩大企业内部的薪酬差距。机制分析表明,这一扩大效应主要通过提升管理层权力和促进企业创新两条途径实现。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大型企业、垄断行业企业及资本密集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薪酬差距的扩大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扩大了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薪酬。但相较于普通员工,数字化转型对高管收入的提升效果更明显,这也是内部薪酬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在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完善企业治理、强化外部监督,更加注重分配公平,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2025年03期 v.27;No.141 77-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法治政府的要素、挑战与变革

    阎静宇;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数字与法治相互赋能并融入数字治理元素的新型政府,数字法治政府既体现了传统政府治理与数字时代的融合发展,也体现了政府治理模式向网络化转型的趋势,显著区别于电子政务与传统数字政府概念。其基本要素在于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与伦理引领,要求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政务数据有序共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以及持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但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目前仍面临着顶层设计、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构建数字法治体系,在技术升级上实现从人工受理到算法分析的演进,在方法探索上深化从数据共享到数据治理的拓展。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和持续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新高度。

    2025年03期 v.27;No.141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经济学·管理学

  • 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量化评价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分析

    李国梁;梁宸豪;

    公共政策的量化评价能为创新和完善政策设计提供精准客观的决策依据,但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量化评价存在指标模糊、忽视职业发展诉求等问题,直接制约其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协同效应。基于公共政策制定逻辑,立足农民工职业发展诉求,关注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性,通过词频统计的政策特征识别,构建契合广西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的PMC指数模型,以量化数据揭示其政策的内部一致性及优劣势问题。研究发现,政策样本综合评分为7.08(优秀等级),但仍存在人力资本投资思路局限、政策执行力导向下的就业举措设计缺位、农民工就业的深层次需求挖掘不足等问题,阻滞农民工平等充分就业。未来应通过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深化农民工就业需求发掘;完善监管保障,持续改善农民工平等就业环境;创新政策设计机制,丰富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内容,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下的政策有效干预。

    2025年03期 v.27;No.141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