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艺璇;胡翼青;
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通过对20个家庭做深度访谈,探讨数字时代纸质家庭相册的存在意义。研究发现,纸质相册作为行动者实现了对家庭关系的转译: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许诺增设对于“家”的责任关系,通过对记忆的具象显影强化不同成员间的情感联结,通过描摹理想家庭图景为成员暗示行为规范;在行动过程中,纸质相册征召众多异质行动者并成为“必经之点”,而后将行动关系铭刻于物质形态,最终构成了纸质相册的行动性来源,使得家庭关系的重组与维系成为可能。
2025年01期 v.27;No.13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 蒋艺瑶;旷越;黄予函;胡菡菡;
立足于微博社交机器人“评论罗伯特”案例中人类与社交机器人交互的全过程,从实证层面关注不同用户面临的主体性困境。研究发现,用户在清醒认知并采取行动维护自我主体性的同时,仍面临着无意识的异化和剥削,具体表现为四大主体性困境:机器沟通体验上,既明辨算法痕迹又难抵话语失范;信息归属决断上,既重视信息保护又面临泄密风险;情感交互过程中,既强调情绪价值又遭受偏见侵入;算法本质识别上,既掌握主体意识又存在失效驯服。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进一步指出,关涉人类主体性危机的思考应回归人类自身,用户提升自我算法素养水平将是克服当前阶段主体性困境的核心。
2025年01期 v.27;No.139 11-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 董浩;皇甫钰;张星宇;
青年扮老类语C游戏“AAA家族”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不仅是青年群体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文化,而且是青年群体以反叛、搞怪、解构的方式对社会问题的反向言说与表达。以小红书平台上的“AAA家族”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民族志和非结构访谈法,对青年扮老类语C游戏“AAA家族”的运行机制与社会价值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之所以使用老年人语言,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在新媒体技术赋权下,通过挪用青年扮老类语C游戏“AAA家族”的语言化文字,能够以戏仿、解构等手法模仿老年人,进而在获得间接反抗父辈权威、缓和家庭关系机会的同时,还能以话语实践提供的角色扮演方式,实现代际之间的另类沟通和理解。究其本质,是因为扮老类语C游戏“AAA家族”具有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即通过模仿间接获得父辈经验,进而加速个人社会化;通过自组织结成的趣缘群体,满足虚拟社交、表达、被尊重等需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解构的游戏狂欢中,通过模仿提前获得了“老年化”的体验,进而实现理解父辈、促进代际沟通的作用;通过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促进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2025年01期 v.27;No.13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