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禄;杨位龙;
代物清偿作为债的消灭方式之一,其性质是一种清偿合同。原合同自代物清偿生效时并不当即消灭,唯清偿人为代物清偿之适当履行时消灭。代物清偿的效力包含代物清偿的生效要件与瑕疵履行的后果,原债的有效存在以及《合同法》第52、54条之规定是其生效的基础;履行不能、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构成代物清偿的瑕疵履行,其后果涉及原债与代物清偿中违约金条款的选择适用、部分履行正当性以及部分履行后剩余合同的违约效力范围等相关问题。
2015年03期 v.17;No.8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韩立收;
习惯法既不是习惯,也不是国家法,而是介于习惯与国家法之间的一种独立的客观社会现象,其基本属性具有二元性。其基本特征在于:1.它介于自发形成与自觉制定或认可之间,是"俗成"的第一性规则与"约定"的第二性规则的结合,是民众意志和经验与民间权威个人意志和经验的结合;2.它介于身体记忆与成文制度之间,主要以口头的方式体现,是抽象性内容与形象性方式的结合;3.它介于个人自愿与社会强制之间,具有"教化型强制"的特点。总之,习惯法是以习惯为基础的、通过民间权威口头宣示表明的、以"教化型强制"为保障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015年03期 v.17;No.81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邓炜辉;
在整个自由主义发展脉络中,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的最终形成经历了缓慢的演进历程。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倡导的人的尊严、自由与平等观念,可看成系社会权理念的最初萌芽。到18世纪末期,根据斯密的"需要"与"可被接受性"概念、以及潘恩社经正义和社经权利主张,可以判断现代社会权论述的轮廓已基本形成。在现代,虽然并不是所有奉行自由主义的国家都承认社会权系一种独立的人权形态,但在具体宪政秩序中,即使是严格奉行"自由中心主义"的美国,其关于社会权核心理念的贯彻与践行都从未消停过,甚至其改革举措还进一步促成了社会权权利谱系的发展和完善。
2015年03期 v.17;No.81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曾哲;
新型农村城镇化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需要重新审视的时代性问题,站在依宪治国的维度以观,其应然与实然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即农村城镇化发展上是否应该更多地凸显人本主义的关怀;生活上是否应该更多地张扬城镇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建设上是否应该体现更多的民主化参与;管理上是否应该凸显科学化信息化特色;经营上是否应该彰显多元化市场特色,市场管理上是否应该重市场而轻"镇长";产业上是否须应该追求高新技术专业化;扩张上是否一定要轻规模而重内涵和质量提升。
2015年03期 v.17;No.81 25-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赵谦;王霞萍;
厘清土地整理监管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就土地整理监管主体、客体、内容、模式、责任及相关法律规范之设定、完善做出恰当、及时、正确的指引,进而推动科学构建土地整理监管机制以实现对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有效规制。应以依法监管原则为土地整理监管原则的逻辑起点,以可持续性监管原则为土地整理监管原则的终极目的,以监管一致性与差异性相协调原则为土地整理监管原则的基本手段,以严格规制原则为土地整理监管原则的根本保障。
2015年03期 v.17;No.8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辛宝贵;
根据雪堆博弈原理,构建生态文明群体行为动态演化模型,运用计算实验的方法,研究参与主体的迁移、模仿以及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对生态文明群体行为演进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需要适当控制参与主体的迁移范围,消除机会主义;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倡导正义,引导参与主体模仿生态文明行为;正确使用"谁污染、谁缴税"和"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防止滥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税收制度。
2015年03期 v.17;No.81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常有新;官金华;
目前我国小微金融公司发展较快,在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小微金融公司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小额贷款业务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未来应完善风险规避机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优化小额贷款产品设计、实现交叉验证中的风险识别,以及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2015年03期 v.17;No.81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时涛;杨冬梅;
通过计算我国各省区2000-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应用泰尔指数一阶嵌套分解、空间自相关和收敛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呈现"V"型态势,发展水平和质量在逐年提高的同时,地域非均衡发展仍然存在;西部各省区内部差异明显,这是影响全国总体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收敛分析证明了我国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在绝对数上不存在σ收敛,但在相对数上还是存在绝对β收敛,这说明逐步缩小差距趋于均衡发展的态势存在。因此,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政策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未来应强化政府在中西部市场的调控、引导效用。
2015年03期 v.17;No.81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琪;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过去的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供给模式转变。作为公共服务重要供给主体的民办非企业,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非营利性、非国有和公益性的保障条款;"双重管理"模式限制了民办非企业的发展;缺乏民办非企业特色的内部治理结构。今后应该用制度保障民办非企业的非营利、非国有和公益性,改变登记和管理模式,建立民办非企业的法人治理制度。
2015年03期 v.17;No.81 84-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