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库斯·杜威尔;奥特姆·费斯特;王小伟;李建军;
<正>有关嵌合体、杂合体(并称为"嵌-杂合体")创造与应用的伦理讨论涉及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主要强调其中的两个,其一是关于动物与人类的道德地位的基础性争论,其二是有关应用嵌-杂合体研究伦理考量的讨论。一、关于道德地位的基础性争论:存在者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依据
2011年06期 v.13;No.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钱永红;
针对"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断,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发表大量学术论著,为中国辉煌而久远的科技发展史正名;李约瑟亦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大讨论,并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作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编纂强有力的支持者,竺可桢有目的地为李约瑟搜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籍资料,并通过中国科学院给予其人力、财力资助。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计划实际上也诱发了竺可桢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就二十八宿起源地点与创立时期的学术争论,竺可桢坚持中国起源说,李约瑟则依违于巴比伦起源说与双方独立起源说之间。
2011年06期 v.13;No.61 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张瑾;
19世纪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迁移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技骨干;二战后英国实力的整体下滑使其人才流失的趋势不可逆转,而美国的人才智库则不断被充实。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移民美国的历史体现了英、美两国国力的兴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知识创新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行自给自足的人才政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凭人才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出台与改革相关政策、制度以提高本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并推动本国人力资源回流,必将成为关系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2011年06期 v.13;No.61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青;
我国刑事司法长期为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困扰,具体表现在法律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法律表达与司法实践的差距以及刑事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悖离等三个方面。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以及其内在的理论特质,使得刑事领域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实现良性互动成为可能。因此,在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建构中,应将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制度现实,发挥其在刑事法治中应有的功用。
2011年06期 v.13;No.6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尹晓闻;
我国刑法将贪污贿赂犯罪视为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配刑制度坚持了"重刑重罚"的原则,将其最高刑配置为死刑。这是对死刑制度的一种扩张,它偏离了刑罚原则,减损了刑罚功能,模糊了刑罚目的,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限制贪污贿赂罪死刑配置符合我国刑事制度发展的要求。
2011年06期 v.13;No.6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吴飞飞;
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做出了限制性允许的规定,同时第一次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但是对于一人公司能否为股东提供担保问题则语焉不详。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涉及到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两极利益平衡问题。完善一人公司为股东担保制度,应主要从债权人参与、担保登记、担保数额限制、担保对象限制等方面着手。另外,还要有一人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在当前立法规范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具体案件处理中总结司法经验,出台司法解释,最终以立法形式对该问题做出尽可能完善的规定,以确保公司法的实践品性得到彰显。
2011年06期 v.13;No.6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阮思余;王金红;
案例研究法的优长主要体现为:方法论上的独特性,研究问题的现实性,资料收集的广泛性,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因果解释的不可替代性。对其的质疑主要包括:过程的主观性与结论的普遍化,案例选择的边界困惑与调查过程的技术难题,案例研究的理论贡献备受质疑,中国农村政治研究亟需突破从个案经验到理论提升的困境,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对案例研究法的优长与质疑的检视是成为"方法论高手"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2011年06期 v.13;No.61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2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焕;王奇;
<正>2011年10月15日至16日,"环境法学教育与生态文明法治化——环境法学分会2011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承办,
2011年06期 v.13;No.61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礒野弥生;
日本法科大学院中开设环境法课程的虽然比较多,但是分配的学分(2~4学分)和时间比较少。本来,在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同时教授环境法是理想的做法,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原因,这一点并没有完全实现。在本科教育中,虽然不开设环境法课程的大学比较多,但也有的大学将环境法作为本科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来定位。
2011年06期 v.13;No.6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杨朝霞;
在环境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以服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准则,并根据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灵活选择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互动、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等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还应当高度重视案例教程的编写、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环节的组织,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以期共同推进我国环境法学教研质量。
2011年06期 v.13;No.6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孟庆瑜;刘茜;
我国现阶段法学包括环境法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单一,特色不突出;性质定位不明,发展趋向模糊等。规范、科学、系统化的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和以香港、英国为代表的法律深造文凭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中国环境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要实现环境法学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找准环境法学教育模式的性质定位、重视环境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等。
2011年06期 v.13;No.61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