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跨学科研究_中国核电站向何处去?

  • 三论我国必须大幅度调整核能政策——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核能卷”对铀资源的分析

    何祚庥;

    中国必须大幅度调整核能政策,因为核电大发展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难题——铀资源严重短缺。《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核能卷"给出的所谓"铀资源不是我国核电发展不可克服的制约因素"的"三大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中国如果仍坚持核电的"大跃进",在2050年需求的天然铀储量至少是407万吨。中国能否指望从国际市场获得300余万吨天然铀资源储量,中国的快堆技术能否充分满足中国未来对核燃料的需求?为此,应制定中国核电发展的"天花板";运用经济杠杆,大力从国际市场收购天然铀;中国核能应迅速转为面向海洋经济。

    2011年05期 v.13;No.6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超越技术与进步——从核风险看人类发展文化的取向

    刘孝廷;

    日本"311"核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现代文明的立锥之基,让世人看到了技术发展背后更其严重的后果,从而对人类现有的总体发展策略和文化进行反思。作为现代发展文化的集中体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末日杀手。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是有原罪的,发展由此应转向内在。与"弃技"的否定性思维相对,在科学的层面上,人类在自然面前应学会"顺生",重新回到完整地过有灵性的生活道路上来。核问题作为目前最大的安全隐患,人类应谨慎地反思核开发战略和政策,杜绝盲目乱建核电站及核能的无序竞争;人类的文化也应该进入重建发展文化、提高行为约束道德等级的新阶段。

    2011年05期 v.13;No.60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研究_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对策

  • 高校教师科研不端行为的民法分析

    李云波;

    科研不端行为可能会引发民法上的法律后果,因此从民法视角对此类行为加以分析具有必要性。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调整性民事关系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关系与合同关系。科研不端行为所引发的保护性民事关系主要包括侵权关系、违约关系与缔约过失关系。科研不端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主要是著作权和商业秘密,能够引发违约与缔约过失的具体科研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剽窃、伪造、一稿多投,可能引发的民事责任形式体现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011年05期 v.13;No.6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法治视野下的科研不端:成因与对策

    刘长秋;

    我国科研不端的法治成因在于科研立法的短缺、执法上的失利以及司法审查能力的缺失。科研不端道德治理的脆弱所带来的道德失灵决定了科研不端法律治理的必要性。在科研不端法律治理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科研不端法律治理中,应加强科研规范立法,强化科研执法,并提升科研不端之司法审查能力。

    2011年05期 v.13;No.6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重视学术伦理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责任

    张月红;

    <正>2010年12月出版的《伦理编辑(Ethics Editing)》有一段"千字有价"这样说:"看到的不再是完全可信的,很久以前,人人都知道照片不能说谎,但今天的图像处理使它成为过去。同样,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也不一定是真实的。科学文章实质性的评估是出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今天学术期刊的编辑正在增加时间去查对学术不端……"[1]2010年11月3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的"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第53期"双清

    2011年05期 v.13;No.60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对合犯若干问题探讨

    孟庆华;

    行贿与受贿双方均构成犯罪才符合对合犯的基本特征,单方构成行贿罪或者单方构成受贿罪则不属于对合犯。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对合犯不宜认定为共犯,它在共同犯罪的共同罪名、共同主体、共同故意、共同行为等方面都不符合共犯的要求。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刑事责任应当是完全对等的,即对行贿罪与受贿罪处轻重相同的刑事责任,这是从两罪的对合犯特点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行贿罪与受贿罪作为对合犯只能按各自规定的刑法分则条款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适用刑法总则条款追究刑事责任。

    2011年05期 v.13;No.60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功能定位之反思

    杨姝玲;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强制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承载着保护劳动者、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功能。由于实践中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措施规避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致使其立法初衷不能实现。在劳动合同立法中,应当确立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原则,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例外,同时放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辅之以完善失业保险等制度,以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2011年05期 v.13;No.6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法院调解:当事人“理性对话”的权利场域

    张超;

    法院调解是我国法院民事审判中一种占主导性地位的运作方式。随着民事诉讼改革的深入,法院调解制度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为应对这些新问题,首先要对法院调解进行合理的定位。法院调解应该不仅仅体现法官的职权,更应当为当事人进行"理性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2011年05期 v.13;No.6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历史·文学

  • “平等”问题的历史规定及其超越——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何中华;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平等"观念只是一种历史的规定,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其是否过时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平等"说到底只是一个前共产主义的概念。当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的异化被历史地扬弃、财富的尺度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之际,使"平等"和"不平等"及其关系成为问题的问题域本身便被历史地超越和辩证地扬弃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平等"问题所采取的运思方式是"历史地思",马克思总是寻求问题本身赖以成立的人的存在论根源、在历史的超越中把握未来的可能性、致力于解构和颠覆使问题赖以成立的条件本身。在"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中,逻辑的完备性只能被归结为历史的辩证法或实践的辩证法。

    2011年05期 v.13;No.60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康德判断理论的存在论阐释

    尚文华;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维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而综合判断是超出于单纯客体概念之外的扩充经验性知识的判断。分析判断对应的客体是由纯粹综合综合那些完全独立于任何感性直观的先天杂多而给出的客体,而先天综合判断对应的客体是由纯粹综合综合那些并非完全独立于一切感性直观的一般现象杂多而给出的客体。

    2011年05期 v.13;No.60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拆”与“织”:反讽策略织就“阿特伍德之网”

    吕晓潇;

    《珀涅罗珀记》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智慧与"神话之光"在反讽这面多棱镜上的折射与辉映。正是借助于既具颠覆性又兼包容性的反讽,阿特伍德得以实践其"拆"与"织"的技艺。"阿特伍德之网"织进了女人间的友爱、嫉妒和背叛,织进了女性对男性强权的控诉,也织进了阿特伍德对过去的洞察、对现代的反思。女性主体自我言说的颠覆力量在珀涅罗珀谐谑调侃式的语言中得以彰显,具有悲喜交融戏剧效果的情境反讽则凸显出《珀涅罗珀记》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意旨,而对照性反讽图式解构了逻格斯中心主义所弘扬的二元对立,揭示出充满悖论与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阿特伍德之网"悖论性地融"拆"与"织"于一体、解构与建构于一身,体现了阿特伍德在碎片中求完整、在断裂中求弥合的艺术诉求以及追求多元、消解权威、包容差异、和谐共存的寓意。

    2011年05期 v.13;No.60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管理学

  • 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研究述评:维度、主题、难点

    杨书文;薛立强;

    省以下政府间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有的研究形成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在纵向维度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纵向关系的结构、分权化、集权、利益博弈等主题。在横向维度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心的是府际协调与冲突问题。当前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难点有:地方政府双重身份的矛盾;政府间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关系;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的背景及发展方向。

    2011年05期 v.13;No.6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研究述评

    侯志阳;孙琼如;

    学术界对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论、供给需求化、福利多元主义论、公共财政论、社会资本论以及乡村治理论等。这些研究涉及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背景、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以及影响供给效果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同时,在如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入探讨:加强农村优势服务资源的挖掘;加强服务输送过程的动态研究;加强服务可及性的研究;加强服务质量需要满足的研究。

    2011年05期 v.13;No.60 73-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家族企业权力传承的规划设计研究

    权英;吴士健;刘新民;

    家族企业权力传承既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同时也是家族财产、声誉和社会地位的传递,关系到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乃至生死存亡。在"子承父业"的主流模式下,家族企业必须对权力传承所涉及的继任者选择、继任者培养、权力交接的最优时机设计以及老一代家族企业主的退出等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为推动传承规划的顺利执行,家族企业还应在确保传承规划设计的正式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权力传承的协调机制,密切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并充分考虑到家族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意义。

    2011年05期 v.13;No.6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许可类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

    杨晓丹;

    行政许可类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依法排除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以及利益均衡原则。依据上述原则逐一分析行政许可类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范围、依申请公开范围和排除范围,重点界定行政许可领域中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严格限制其他排除事项的设定,以实现保障知情权、促进依法行政的行政许可信息公开目的。

    2011年05期 v.13;No.60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

    陆岷峰;张玉洁;

    当前学者对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的重点领域有三种争论:科技创新重点论、金融创新重点论、科技与金融结合论。其中,科技创新重点论者有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之争,金融创新重点论者有融资渠道创新和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之争。我国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可以在以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作为重点领域的基础上,确定以创新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为具体路径。

    2011年05期 v.13;No.60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大学教学 

  • 高校学生视角下的就业难题分析

    孙大伟;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和改革的双重悖论。高校学生视角下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主要有:生活方式失范、学习兴趣失落、专业知识失色、实践经验失分等。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政府应建立县域大学,高校应注重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应坚持"能力主义"的选人观和"以用为本"的用人观等,各方形成联动机制。

    2011年05期 v.13;No.6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