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

  • 库恩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批判

    马佰莲;

    托马斯·库恩视科学为科学家团体从事的活动,仅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科学发现和科学革命的逻辑和历史,科学的发展被看作完全靠信仰推动的过程,过分夸大了科学共同体的直觉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作用,而走向直觉主义的科学本质观;以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否定存在评价理论的客观标准,走向约定主义的标准观;撇开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科学历史的考察仅仅从社会学、解释学上去理解,没有结合认识论的分析,致使将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家的认识混淆起来,以此否认科学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否认科学是朝向真理的累积进步事业,走向了实用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2010年06期 v.12;No.5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与人文:疏离?融合?

    董翔薇;董驹翔;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面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严重不协调,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自然辩证法学科在这一领域既有学术责任,又有条件去提倡并通过学术研究进行交融和沟通工作,应自觉地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双赢和交融作为学科的学术责任与努力实现的目标。

    2010年06期 v.12;No.5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以专利法或著作权法保障电脑软体之探讨

    曾胜珍;

    电脑的广泛使用与网际网路的便捷,使得以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申请专利成为专利权人确保其权益的积极做法。对于保障电脑程式中的设计程序,除专利法外更可运用著作权法。探讨电脑软体程式与专利法暨电脑软体程式与著作权法的关联及软体使用契约与实务之间的运用,皆能提供以专利法或著作权法保障电脑软体的具体建议。

    2010年06期 v.12;No.55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澳门新《劳动关系法》审视下的艾滋病问题

    叶再兴;

    针对劳动生活中的艾滋病问题,澳门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实现了雇员保护的立法理念,兼顾了雇主和利害第三人利益,但升级后的《劳动关系法》在很多具体的制度上还无法实现对劳动生活的全面保护。尤其是,集体合同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集体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法律地位、合同的作用方式和效力、集体合同与个别劳动合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不明确。这些问题既不利于法律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法律实务的解决,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地维护雇员之合法利益,澳门劳动法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0年06期 v.12;No.55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刑事犹豫制度研究

    董邦俊;

    刑事犹豫制度是刑事司法中的重要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犹豫制度发展缓慢,需要对其进行反思。重塑我国刑事犹豫制度是刑事司法文明发展的要求。需要从警察微罪处分、暂缓起诉、宣告犹豫、执行犹豫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刑事犹豫制度进行合理构架,以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010年06期 v.12;No.55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制度供求均衡:行政调解制度研究的新路径

    冯之东;

    在当下中国,"大调解"机制的建构呈现出高歌猛进之态势;而其中的行政调解制度供求却处于失衡状态。既有的行政调解理论研究滞后,无助于改变这一现状。"制度供求均衡"在行政调解制度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实现制度供给对制度需求的有效回应,并最终达致制度供求的均衡。

    2010年06期 v.12;No.5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信访制度困境的宪政思考

    张立刚;

    信访权利是宪法上公民的监督权,信访制度是保障公民实现其监督权的一项制度,并没有也无力承担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的功能。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就在于其功能的异化,原有的监督功能被弱化,本不具有的权利救济功能却被强化,甚至有代替司法救济成为权利救济主渠道的趋势。因此,要使信访制度的困境得以求解,宪政框架内两条变革思路必须同时并举:一是强化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二是剥离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

    2010年06期 v.12;No.55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与管理学

  • 社会主义与经济危机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兼论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张伟;王兆立;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制度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但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在其自身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规避。从动态和本质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内在关系,不仅是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政府调控的良性博弈明确了思路。

    2010年06期 v.12;No.5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弗里德曼对政府干预的批判及启示

    范慧;

    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对政府干预的批判一方面证明自由市场机制的合理性,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干预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弗里德曼对政府干预进行的彻底批判,对于我国政府认识和理解政府干预的作用及其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0年06期 v.12;No.5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

    尹华;

    初步假设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的风险因素,在对专家意见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出社会环境、建设环境、公共关系多个外部因素以及决策风险、技术装备、安全风险、人力资源等9个内部因素。通过构建ISM结构模型,表明这些风险因素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提出煤炭企业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应着重提升扩张决策能力、外部沟通能力、本地化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以防范扩张风险。

    2010年06期 v.12;No.5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历史·文学

  • 反着讲:鲁迅“诗撄人心说”的方法论意义

    田义勇;

    中国文论研究不仅限于"照着讲"与"接着讲",还可以"反着讲",鲁迅《摩罗诗力说》所揭举的"诗撄人心说"正是"反着讲"而值得重视的范例。鲁迅"诗撄人心说"针对中国传统主流意识之"撄宁"、"主静"、"慎动",反其道而言之,乃批判"主静"说的"主动"论。抛开这篇论文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不论,仅就中国文论研究而言,其"反着讲"之方法论价值亦不可限量。

    2010年06期 v.12;No.5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译者主体性的关联认知考量与重构——基于RT的建构主义视角

    侯林平;

    关联理论(RT)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为"翻译的认知取向研究"开辟了道路。RT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具有"多元"认知交际和"有限理性"的建构主义本质;译者主体性的"度"是由译者认知成本与语境效果来确定的。基于关联认知范式并且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现有译者主体性的认知模式,提出了"双重认知体验—推理交际模式"。此模式具有自主性、交往性、体验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区别性特征不仅使之有别于其他同类模式,而且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现实性。

    2010年06期 v.12;No.5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大学教学

  • 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兼谈潘懋元先生的理论勇气和学术良知

    杨移贻;

    高等教育研究是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术活动,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无论站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立场上,还是站在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立场上,都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克服当前学界存在的种种弊端,弘扬理论勇气和学术良知。在这方面,潘懋元先生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

    2010年06期 v.12;No.5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以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审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试论潘懋元先生对“万里模式”的理论概括

    陈厥祥;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根据所有制形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而实际上所有制并非学校属性的决定因素。潘懋元先生第一次以第三部门主体的视角、人文办学治校的观照系和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审察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万里模式的体制机制、办学理念和内部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将浙江万里学院从主流的边缘提升到一个代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典范案例,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理论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10年06期 v.12;No.5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汤晓蒙;

    "公公知识分子"一词的流行反映出知识分子社会责任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国家智库和社会良心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同样不能回避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既要在学术上构筑"象牙之塔",又要在"十字街头"摇旗呐喊。深厚的专业素养、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2010年06期 v.12;No.5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