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中国科学观的近代化进程——薛凤祚篇

  • 从历史的角度反思当代科学观

    马来平;

    2010年01期 v.12;No.5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薛凤祚科学观探微

    马佰莲;孙世明;

    薛凤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兼通中西并善于会通中西的科学家,他一生追求实用科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创造。薛凤祚对于天文历算等方面的研究从"技"和"法"方面使中国传统科学发生了明显的改观;他所强调的理以数显、讲究实证的理性科学观具有近代科学的启蒙因素,使中西科学思想实现了初步的结合。同时,薛凤祚在关于水利学和命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和人的价值,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科技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的阐发。但是,受传统的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薛凤祚没有也不可能使近代中国引发一场科学革命,但其"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的会通工作在近代科学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人的启示是不可磨灭的。

    2010年01期 v.12;No.50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薛凤祚:在中西天文学的交汇点上

    肖德武;

    薛凤祚对近代中国天文学发展最特别的贡献,是他在《历学会通》中引入了一个与哥白尼日心说有渊源关系的宇宙体系,这使他成为当时与西方天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得最近的中国科学家。薛凤祚天文历法研究中所采用的"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是最先进的中西会通模式,可以避免走上"以西学取代中学"和"以中学同化西学"两个极端。但对于薛凤祚贡献的评价不宜过高,他引入哥白尼日心说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意识,且日心说在当时并不是最先进的宇宙体系,因而影响很小;他会通中西天文学的努力也没能引导中国天文学走上现代化之路。

    2010年01期 v.12;No.50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致用与会通——薛凤祚水利思想蠡测

    夏从亚;伊强;

    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2010年01期 v.12;No.5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薛凤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论思考

    苏百义;孙彦泉;

    薛凤祚的治水思想包括天的存在、地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彰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理念,再现了西方存在论的精神,具有现代生存论的特征。从中国人的认知发展历程来看,薛凤祚的治水思想以朴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人科学思维方式的萌芽,特别是其强化实用和技术,折射了明清时期新实学的理念。薛凤祚的科学治水思想不论是在思想方法上,还是具体技术上,至今仍有较大的科学参考价值,其所呈现的认知境界为破解当代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

    2010年01期 v.12;No.5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发展——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观照

    吴立志;

    宽严相济是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政策,其内涵是宽严有别、宽严有度以及宽严互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虽有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但受我国长期以来"重打击,轻保护"刑事思潮的影响,其人权保障的使命没有得到完全彰显。恢复性司法强调被害人和犯罪人的中心地位,以恢复为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为价值目标。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观照,弱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功利性因素、更加注重人权保护应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0年01期 v.12;No.50 31-3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论授权立法中的行政立法不作为及其控制——以《公路法》第36条为切入点的初步考察

    杨福忠;

    法律的授权条款既赋予被授权机关权力,同时也课予其行政立法的义务;被授权机关在是否进行授权立法方面没有裁量权,只是在何时立法方面有一定的裁量余地。当裁量权收缩乃至于没有裁量情形出现时,被授权机关怠于立法的行为即会构成行政立法不作为。授权机关应加强对自身授权行为的控制,同时应加强对被授权机关的监督,必要时可以收回授权以解决行政立法不作为问题。

    2010年01期 v.12;No.5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刑讯逼供之刑事政策及启示

    王立志;

    刑讯逼供在中国属于非法行为,但由于"活法"的力量使其在现实层面仍顽强存在。尽管当代刑事政策对刑讯逼供的禁止具有某种不彻底性,但仍然体现出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促使刑讯逼供刑事政策变动的真正原因并非启蒙时代人权教义或原则的提出,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人类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才使人道观念的实现具有可能性。只有科技进步才是遏制刑讯逼供的决定性力量。

    2010年01期 v.12;No.5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宋代书禁法述略

    谢波;余清清;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颇为复杂的时期,为此宋王朝立有严厉的书禁法以防国家军政信息被泄露。宋代书禁法以皇帝的诏敕为法律形式,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两宋逐渐走向完备。然而,宋代书禁法的实效却不甚理想,触犯书禁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当时文化、经济、民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0年01期 v.12;No.5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论刑事推定的适用范围、条件与效力

    冯俊伟;

    近年来,由于对推定的研究缺乏深入,理论和实务上存在着将推定的适用范围不当扩大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刑事诉讼中尤其突出。然而,刑事诉讼"公权行使"的性质,决定了推定在刑事诉讼中应慎重适用。刑事诉讼中法律推定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事实推定则应禁止适用。刑事推定的程序效力在于缓解证明困难和推进证明过程,实体效力在于增加证明对象和对证明责任产生影响。

    2010年01期 v.12;No.5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管理学

  • 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变迁:基于三组要素的分析

    薛立强;杨书文;

    当代中国的政府间纵向关系可以用结构性要素、体制性要素、调控性要素等三组要素来分析。根据这三组要素的变化,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形成阶段、调整阶段和发展阶段。改革前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调整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改革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政府间纵向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应根据三组要素在多个方面统合推进。

    2010年01期 v.12;No.5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教育:农民权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袁新涛;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其中包括参政权、自治权、土地财产权、劳动权、参与文化活动权等权益。而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助于农民各项权益的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政治地位和使农民政治社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促使农民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0年01期 v.12;No.5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张建刚;王新华;段治平;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涉及了产业融合的概念、识别、动因、过程、影响等多个方面,这对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讲,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于产业融合实践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2010年01期 v.12;No.50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179 ] |[下载次数:4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制衡”学说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审视

    崔慧姝;

    "分权"与"制衡"在整个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制衡"才是这一思想的目标指向与最终诉求所在。以对分权与制衡原则这一新的解读为逻辑起点,通过厘清"制衡"学说的历史脉络,并经过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现实审视,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将不无裨益。

    2010年01期 v.12;No.50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挣值管理的项目进度指标的研究

    刘中文;黄爱芳;

    挣值管理中的进度指标存在不合理之处,项目超期时,进度执行指标SPI含义不准确,运用公式计算的预测完工时间ETTC也不正确。通过挣值评价图进行原因分析,可对进度指标的不合理之处加以修正:当项目超期时,SPI的含义不再是进度效率,而是项目完工百分比,预测完工工期的计算公式相应地修正为ETTC=ATE/SPI。经过修正,能够进一步理解SPI的含义,对完工工期的预测也更加科学、可靠。

    2010年01期 v.12;No.50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引用频次:36 ]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历史·文学

  • 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左翼转折——论瞿秋白的“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

    傅修海;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变迁历史中,文艺大众化相关理论的发生和转折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瞿秋白对此的思考,则是此漫长议题史中的关键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左翼革命政治的现实需要,把长期以来的文艺写作直接定性为"政治写作",从而提出"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并最终成为其革命文艺思想的理论主轴。由瞿秋白等革命先驱所奠定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

    2010年01期 v.12;No.50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的反思与构形——《红楼梦》、《鹿鼎记》深层文化范式比较

    方明星;

    曹雪芹与金庸虽然隔着两百年的时空,但是在创作个性的主体选择与响应民族文化的呼唤上,却若合符节。从反映的文化层次上,《红楼梦》与《鹿鼎记》居于中国文化系统的两极,正好构成了循环的中国文化背景。作为作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进行的反思与批判,《红楼梦》有对文化凤凰涅槃的绝望的期待,《鹿鼎记》则沉潜到历史中寻找文化持续更新的动力。虽然曹雪芹与金庸对于文化的层级、文化的角度表现有别,但他们的基本写作立场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传统。基于独特的创作个性与独立的思想判断,他们对中国文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新的构形,并创作出了能作为民族文化镜子的伟大作品。

    2010年01期 v.12;No.5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