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

  • 信息技术与认识方式——兼论认知科学中的认识论信息主义

    肖峰;

    认识方式的演变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不断更新,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更造就了人类认识的重大变化,认识被全面地"信息化",即为现代信息技术所武装,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网络化、计算机化、数字化等。在信息技术对认识方式深刻作用的背景下,导致了认识论信息主义的出现,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认识论信息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一种全面的认识论视野来看,需要合理地看待信息对于认识的解释功能,避免信息崇拜的倾向。

    2009年06期 v.11;No.4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

    武彦;李建军;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国新近出台的科学和技术政策自然成为各国研究者、决策者观察分析中国的焦点。日本学者近期研究评述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视点集中于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战略、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官产学合作政策等。日本学者对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善意的、建设性的评述,为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创新提供了启发性的观察视点。

    2009年06期 v.11;No.49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中国语境下的信访法治化

    朱恒顺;张瑞祯;

    陷入困境的信访制度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但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信访法治化必然会面临传统与未来、心理和法理等诸多矛盾的碰撞。信访法治化必须遵循中立、公正、统一、效能的原则,必须把实现权利救济作为信访第一要务,必须以专业化、程序化、规则化为目标重构信访制度,必须加强信访部门的职权。信访法治化应当从整合信访机构、重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强化司法权威等路径开始突破。

    2009年06期 v.11;No.49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对苏俄刑法的影响

    龙长海;尤丕琳;

    特拉伊宁的刑法思想经历了从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刑法理论的转变过程。他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根据,从批判资本主义犯罪构成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缺陷入手,提出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该理论中,犯罪构成被看作是犯罪事实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该理论在苏俄刑法中的具体运用,犯罪构成成为苏俄刑法刑事责任认定的唯一根据,并最终促成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苏俄刑法中的确立。

    2009年06期 v.11;No.49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公司法上的董事知情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建伟;夏敏;

    美国普通法通过各州法院判例形成完善的董事知情权制度体系,这对于保障董事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公司治理机构中的重要一环。而我国公司法对此项重要制度一直是付之阙如,再加上我国公司普遍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很多相关制度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相关公司治理机制的良好运行。因此,借鉴美国立法与司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践,完善我国董事知情权制度体系具有必要性。

    2009年06期 v.11;No.49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对起诉后检察机关自行强制取证的质疑

    纵博;郝爱军;

    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后,不应继续享有自行以强制手段调查取证的权力,因为这种做法侵害了法院在案件起诉后的诉讼主导权,使公诉权失去制约,同时违背控辩平等原则,也无法保障审判阶段集中审理的实现。因此,必须在我国构建对公诉的证据进行审查的起诉审查程序,防止检察机关对不符合证据标准的案件提起公诉;同时禁止检察机关在起诉后自行强制取证,废除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可以在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规定,而应赋予检察机关与当事人平等的调查证据申请权,将决定起诉后是否可以进行强制取证的权力交由法院行使。

    2009年06期 v.11;No.49 33-3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刑民交叉案件中权益平衡保护的法理反思

    王振;唐子艳;

    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程序模式的选择差异,蕴含着对相关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是否公平与公正。司法制度必须始终贯彻权益平衡保护的法治理念,才能确保司法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我们应在对过于强调民权与情感处理模式进行法理反思的同时,以权益平衡保护为轴心塑造合理的刑民交叉案件解决司法程序。

    2009年06期 v.11;No.49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死后人工生殖的生命法学思考

    赵敏;

    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死后人工生殖问题。死后人工生殖对社会伦理及法律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持保障子女权利原则、自我决定原则、生育责任大于生育自由原则及人工生殖技术医疗性质的原则,对死后人工生殖问题做出判断;应该制定全面的人工生殖法律,明确禁止死后人工生殖。

    2009年06期 v.11;No.49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管理学

  • 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整合

    崔凤;杜瑶;

    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需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的贫困救助制度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的,如"五保户"供养制度、扶贫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这些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这种多元化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救助资金不集中、救助对象重复等。因此,将多元化的贫困救助制度进行合理整合是其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9年06期 v.11;No.4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交换理论框架下的村落信仰与秩序

    李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意识的支配。民间信仰亦是如此,具有朴素的人神交换观念和鲜明的世俗性。这种主客体间相互交换的观念是构成我国传统熟人村落社会庇护秩序的基础要素之一。因此,通过对公民责任和公民品德的积极实施来改变村民消极的公民权利意识,消解交换观念下的庇护关系原则,培养村民公共规则下的利益诉求与获取方式,是改变传统村落治理秩序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9年06期 v.11;No.49 56-6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历史·文学

  • 宗教与文化软实力

    陈坚;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纯粹"和"假借"两种存在形态。不同的宗教因其宗教内容和存在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或"纯粹"或"假借"的较为复杂的"文化软实力"状况。基督教由于其背后一直有强大的西方世界作后盾,至今还无由表现其纯粹的"文化软实力",而佛教则主要表现为纯粹的"文化软实力"。中外许多有识之士坚信,包括儒、佛、道在内或以其为主的中国文化在科学与物质当令的时代依然还有着潜在而强大的足以拯救人类走出困境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硬实力"提高的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传播,中国儒、佛、道三教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

    2009年06期 v.11;No.49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明清徽州妇女对徽州商业的贡献

    王传满;

    明清徽州地狭人稠,生存危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大批男子出外经商寻求生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徽商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徽州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起始阶段,她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鼓励家人经商致富,并捐献妆奁,变卖田产,设法筹措扩充经商资本。在男性出外经商期间,徽州妇女辛苦持家,守身如玉,为其提供可靠的后方保障。她们还辛苦纺纱织布,采茶制茶,为徽商提供销往各地的日用商品。在特殊情况下,她们甚至走进市场,亲自经营,以维护家族商业的持续繁荣。明清徽州妇女对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在促成徽州商业总体辉煌的同时,也为女性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2009年06期 v.11;No.49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守望家园”与“俯瞰苍生”——梁启超、王国维小说视角比较

    许俊莹;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2009年06期 v.11;No.49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大学教学

  •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有效遏制——齐鲁文化对山东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

    王志华;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来不断曝出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却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山东高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齐鲁文化对生命的阐释显示出其在构建山东高校和谐校园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重生轻死的思想阐述了生命本体的价值;其次,感恩父母的孝文化则从血缘亲情的角度阐述了活着的意义;再次,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达至一种完美境界;最后,中庸之道则给出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2009年06期 v.11;No.49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视阈下移动学习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李彦敏;

    移动学习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世界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发展较快,已经从简单的移动学习发展到基于Ubiquitous的融合学习;应用领域涉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级培训等。亚洲、非洲等地区发展较慢,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依据中国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实情,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模型。

    2009年06期 v.11;No.4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成本核算框架研究

    于淑琴;郑美华;蒋妹;

    改革目前实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需要构建一个与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配套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成本核算的框架体系。在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准则和核算程序及方法等问题中,成本项目及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和成本计算的方法十分重要。

    2009年06期 v.11;No.49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