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旭东;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把发展成果落实为民生的内容,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它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果由谁享用,我们党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问题的重大性和严肃性,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发展以后,突出地显现了出来。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民生概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界说,认识上仍然有许多模糊之处。仔细思考一下,近些年来,虽然围绕着民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极少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在理论方面,我们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界说不够严密和准确,那么反映在社会实践指导上,就会影响工作思路的清晰度和完整度,造成工作执行中的走样和变形。该笔谈就民生概念、民生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2008年02期 No.39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业杰;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把发展成果落实为民生的内容,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它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果由谁享用,我们党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问题的重大性和严肃性,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发展以后,突出地显现了出来。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民生概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界说,认识上仍然有许多模糊之处。仔细思考一下,近些年来,虽然围绕着民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极少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在理论方面,我们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界说不够严密和准确,那么反映在社会实践指导上,就会影响工作思路的清晰度和完整度,造成工作执行中的走样和变形。该笔谈就民生概念、民生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2008年02期 No.3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新;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把发展成果落实为民生的内容,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它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果由谁享用,我们党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问题的重大性和严肃性,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发展以后,突出地显现了出来。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民生概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界说,认识上仍然有许多模糊之处。仔细思考一下,近些年来,虽然围绕着民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极少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在理论方面,我们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界说不够严密和准确,那么反映在社会实践指导上,就会影响工作思路的清晰度和完整度,造成工作执行中的走样和变形。该笔谈就民生概念、民生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2008年02期 No.3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谢建芬;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把发展成果落实为民生的内容,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它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果由谁享用,我们党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问题的重大性和严肃性,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发展以后,突出地显现了出来。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民生概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界说,认识上仍然有许多模糊之处。仔细思考一下,近些年来,虽然围绕着民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极少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在理论方面,我们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界说不够严密和准确,那么反映在社会实践指导上,就会影响工作思路的清晰度和完整度,造成工作执行中的走样和变形。该笔谈就民生概念、民生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2008年02期 No.3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孟祥林;屈朝霞;
N机械厂的管理者在处理与中层干部的关系时,由于高层领导权力发挥作用不当,从而阻塞了不同管理阶层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组织利益蜕化为领导权威;阻塞了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渠道;权力制约失衡导致组织内部矛盾隐性化;不合理的管理者假设导致定式协调无效。权力制衡的互动考核模式对于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策略包括:建立员工考核中高管理层的评价制度以完善信心沟通渠道;完善权力制衡制度以形成高效的企业决策模式。
2008年02期 No.3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增禄;
台湾地区农村城镇化实行的是工业分散化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与农业充分发展以及农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并努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台湾地区城镇化初期有一定可比性,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城镇化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以政策效应迅速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地、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推进城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8年02期 No.3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士军;
由于对投资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出现偏差,加之文化背景、国情差异、政策调整以及自身经营战略的失误,青岛韩资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青岛韩资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瞄准中国的内需市场,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进行技术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借鉴以前进入青岛市场的企业经验,都是解决青岛韩资中小企业问题的有效方案。
2008年02期 No.39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代春泉;
廉租房推行过程中存在资金难保障、监管不到位、隐患多等问题。为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建议进一步规范二手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建立个人财产收入审核体系和循环利用房屋,保障资金和开征相关税费等,以期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8年02期 No.3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殷学明;
裂变延异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景观中的马克思文艺现代性研究是冲决传统单以社会经济学维度涂鸦原典而深陷泥淖的反拨而采取的新举措,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诗意裁判以及语言牢笼三个向度上。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诗意裁判则是马克思肩住"生产"带来文学堕落的疗救;词与物的裂变,构筑了马克思现代语言观。从三个向度上以期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得以澄明。
2008年02期 No.3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刚;
晚明文学夹杂学术思潮,复杂而多变,故学界尚未有分期之论,然并非不可操作。万历二十年(1592)至天启四年(1624),是性灵文学繁盛的时期。在王学与"狂禅"的影响下,湖北地区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高举"性灵"大旗,倡导革新,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继而在东林党学术与政治的双重压制下先后没落。天启五年(1625)至崇祯十七年(1644),是社团文学繁盛的时期。伴随政治危机的加剧,东林党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本士大夫之间利益的纷争,演化为东林党与阉党你死我活的血腥斗争。突出反映在文学上,则是江南地区文人结社的勃兴,呈现出党社一体化的鲜明特点。
2008年02期 No.39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白宪娟;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异质文化体系间深层次的碰撞、融合给学术研究方法带来丰富、创新的机会。此时的《诗经》研究作为现代《诗》学的创建期,其研究方法在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上的突破无不受益于此。新《诗》学方法为《诗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它的总结亦可为今天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
2008年02期 No.3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妍妍;董晔;
在卢梭及其著作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解体迹象,更能够发现19世纪艺术审美范式的转换镜像。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就美的自身规定性而言,表现为从审美功利主义向审美自主性原则的转变;就艺术活动的自身规范而言,表现为从古典的原则性向现代的主体性的演进;就美学范畴和标准而言,表现为从追求"素朴的"优美转而推崇"感伤的"崇高。在卢梭那里,存在着古典的、浪漫的两种美学话语及审美原则的矛盾、交流和转换,他不仅直接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美学的根基和发展趋向。
2008年02期 No.3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