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忠志;
由我国实质意义的犯罪构成模式所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德日或者英美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也不能把犯罪客体要件驱逐出犯罪构成系统。以"犯罪的发生顺序"构建犯罪构成不合乎犯罪的认定逻辑,且以"行为人为中心"的所有新构想都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与法治尚属起步之时令不合。界定刑法上的危害行为需要强调犯罪工具;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虽不是构成要件,却是危害结果认定的客观标准,体系上应放在危害结果的认定部分来阐述;不同身份者共同犯罪构成之罪罪名相异时,应采用"为主职务利用说"来解决定罪问题;"客观的超过要素"在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没有存在的余地。
2007年04期 No.36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韩秀义;
辨析宪法(宪政)与民事权利、商事权利(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从价值、逻辑层面展开,也可以把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解说的依据。对于西方宪政(宪法)的发展而言,中世纪城市的复兴与城市的治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历史性地描述中世纪城市宪政的形成与商人追求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宪政(宪法)与民商法之间的关系便具有了一定的经验性意义。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与城市的治理来看,职业商人对商事自由的需求是中世纪城市宪政形成的基础性原因,职业商人所使用的工具则包括在商人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主导下所形成的商人法、商事组织的构造与管理能力以及根源于西方历史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能力,而商人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得以展示与发挥的空间则是中世纪的商业城市。
2007年04期 No.3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郭威;
古代中国的国家形式在起源之初倾向于专制型的运行机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建国后,以高度集中的政治构架为依托,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形成了"单极权力格局"的社会。这种单位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延续。社会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型,法是一种压制型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极权力格局逐渐瓦解,形成不同的阶层,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与这种以中间阶层为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法治秩序是一种回应型法治秩序。
2007年04期 No.36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于博;
NGO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较个人具有独特的优势,美国公民诉讼与德国团体诉讼在此方面的实践比较成熟。借鉴美国与德国NGO环境行政公益诉权制度,中国可以在实体资格强化和诉讼程序改设两个层面克服NGO的现行运转困境,赋予其环境行政公益诉权,以其为突破口推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及环保事业的发展。
2007年04期 No.3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胡书林;任一鑫;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各个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本文依据泰安拥有泰山这一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提出基于发展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泰山绿色生态园构想,研究了泰山绿色生态园建设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达到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建设泰山绿色生态园的实施措施。
2007年04期 No.3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堂军;李菁;王建奎;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为生产乃至整个社会活动提供基础性条件的重要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本文在分析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贡献程度这三方面出发,建立了评价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分层模糊评价方法。利用此方法对青岛市房地产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青岛市房地产业的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具体的适应性对策。
2007年04期 No.3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吴国权;张伟;
可雇佣性概念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在公司层面保持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个体层面保持其可持续的职业成功。而胜任特征在保持和发展员工的可雇佣性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胜任特征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推动着有关可雇佣性研究的不断深化,基于胜任特征的可雇佣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7年04期 No.3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孙玉红;黄志斌;
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对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任务。如何实现这一任务?笔者试从实现"两个美化"(美化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视角,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讨。
2007年04期 No.36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钟西辉;
复社张采是以流派领袖来反映一个时代诗文精神风貌的典型个案。他以"通经学古"为途径,实现"振兴于世"之目的,其文学主张透露着浓厚的古学气息却又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意识,反映出当时区域文坛的某些演变特征,揭示了社团领袖对文学的时代风尚发挥影响的有效途径。
2007年04期 No.36 58-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玮仪;
唐君毅所言之"吾汝"沟通,与马丁.布伯强调的"人我"共在,均是从"存在"的立场探讨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处之道,可谓是诊治型的文化观察者,即将此"有"转化为"无",运用"验之以体,以体验之"的体会,通过生命、触及学问,以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考验。对照于"吾与汝"与"我与你"之理念,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是以"体"的态度去涵容;而西方哲学则是从"用"的层面去发挥。
2007年04期 No.3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吉鹏;王林林;
鲁迅以魏晋诗人的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为思考脉络,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之于诗歌的意义,并以"魏晋风度"来概括。同时,他以严谨的姿态,对魏晋诗人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尤以对陶渊明的论述最为精辟。在精神文化传承上,鲁迅和魏晋诗人追求酒文化精神的核心,即自由,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上,鲁迅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都有着沉郁、苍劲的特点,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也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呈现出率真自然的风格。
2007年04期 No.3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未鹏;
宋代都市高度繁荣,形成了以酒楼这一消费娱乐场所为代表的都市公共文化空间。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孕育的是俗文化,俗文化具体体现为追求酒色耳目之娱。流行于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词,深深地打上了俗文化的烙印,词体以艳丽为本色。
2007年04期 No.3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关峰;
有了传统,就能把新事物从常态中区分出来。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代表,周作人就在连续而同一的总体中不断地实践从常态中区分新事物的工作。周作人推崇"心的故乡"之文学,而非村郎文字、学究文字、白席的书。民族的败亡所激起的怪戾悲愤的风气是周作人尚"己"之思想的原动力,明末清初乃其历史和逻辑上的源头。周作人称八股文为"中国文化的结晶"、"旧传统之极致"、"新的反动的起源",这是相当大胆又令人信服的论断。周作人打油诗的思想根柢是忧与惧,其意在反抗各种各样的压制和扭曲。时代使得周作人辗转躲进新历史主义式的共时性模式中,逃脱余裕的蛊惑。
2007年04期 No.3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付翠英;王丽;
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双轨制"教育模式没有达到设计者的预期目标。受外国法科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影响,国内学界开始怀疑"双轨制",主张取消法律硕士教育或取消法律本科教育,这些观点陷入了某些认识误区。法律硕士脱离既定目标并非是"双轨制"造成的,相反,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方式。
2007年04期 No.3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宋大力;马蓉;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探索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那就是以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阵地,开展各种旨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团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
2007年04期 No.3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山;
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岛开发区采取及时到位的政策措施,吸引诸多高等院校来区抢滩落户。宽松和谐的区域环境,助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融入新区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07年04期 No.36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鲁萍;
当代大学生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新生不适应而诱发的茫然与焦虑、偏激心理与脆弱的挫折观成为三类具有突显混沌特征的心理问题。要实施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基于混沌控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时教育策略,切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阶段,不断修正和设置控制变量(即教育策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历多次不断的偏轨与及时纠正,实现大学生心理从摇摆走向成熟。
2007年04期 No.36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