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工程跨学科研究

  •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他人”思想的诠释——对“存在的暴力”批评的回应

    徐银翡;

    列维纳斯多次批评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总体哲学对他人的压制与暴力。然而,从海德格尔对“此在—他人—常人”关系的阐释来看,他人同样具有独立而本真的面向。通过分析此在的“共在”中“他人即常人”“常人即此在”的消极实质,并将其与列维纳斯赋予“他人”的优先地位进行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二者在存在论和伦理学层面上的思想张力,也能彰显出他们在追求个体解放、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责任上的潜在互补性。

    2025年05期 v.27;No.143 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审瓦鲁法基斯语境下的“资本”与“利润”

    卢斌典;李灿然;

    技术封建主义思潮是西方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剥削形式的反思和批判。以雅尼斯·瓦鲁法基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正在向封建主义复归,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盈利模式出现“租金转向”,阶级结构呈现出“云领主—附庸资产阶级—云农奴”的封建等级化特征,资本主义两大支柱——利润和市场正在崩塌,技术封建主义正在取代资本主义。纵观瓦鲁法基斯的理论基础和论证逻辑,他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是因为对马克思的资本和利润概念的误读。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剥削形式还是历史趋势等方面,都只是资本主义在数字垄断阶段的特定表现,是资本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自我调整,而非向封建主义的历史复归。

    2025年05期 v.27;No.14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韬奋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笔谈)

    韩庆祥;肖伟光;龙杰;张羽慧;王宇恒;张乐;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30周年。邹韬奋是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卓越的政论家、伟大的文化战士、先锋的青年领袖、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人,他被中共中央誉为“吾党的光荣”。毛泽东同志对韬奋精神做过精辟的概括:“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韬奋精神是一座富矿,是新闻出版方面的富矿、文化抗战层面的富矿,也是思想引领的富矿、文化传播的富矿,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深度挖掘、大力弘扬。为了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我们邀请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韬奋研究院执行院长、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龙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指导教师、人民日报理论部原主任编辑肖伟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负责人张羽慧,宁夏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编辑王宇恒,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青年教师、《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作者之一的张乐,分别从邹韬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韬奋的企业家精神及其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思想、邹韬奋的青年思想引领实践、韬奋精神的核心要义及其对当代出版业的启示、韬奋精神的文化蕴含等角度展开研讨,以期为韬奋精神丰富内涵的揭示与当代价值的传承添砖加瓦。

    2025年05期 v.27;No.143 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法治新观察

  •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类型问题研究

    刘强;

    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类型中,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之区分源自物权共有关系。依据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关系在民事财产权利共有中的地位,可以参照适用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规则进行类型划分。将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类型认定为按份共有,共有人行使权利的自由程度和灵活性会显著增加。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共有关系中,共同共有有助于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公平法律地位,按份共有可以提高共有专利权经济效率。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类型认定中,当事人可以就专利共有类型作出约定,并且优先按照当事人约定内容确定共有类型。在当事人未作约定时,可以将专利权共有类型推定为按份共有,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目标的实现。

    2025年05期 v.27;No.143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的垄断风险与制度纾困

    杨舒涵;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制度,但其授权环节潜藏着垄断风险,具体表现为授权程序的非竞争性、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公共数据权属的异化。其生成逻辑源于公共数据来源的特殊性、授权机制的公私融合性以及产权规则缺位。为有效防控授权环节垄断风险,应构建竞争性授权机制,完善公共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国家级统一数据资源池,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通过制度重构,强化授权环节作为垄断风险传导中的“首道防线”功能,推动公共数据治理范式的变革,实现公共数据的有效供给与合理利用。

    2025年05期 v.27;No.143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诉的客观合并之类型化研究——基于《民诉法解释》第221条的解释论分析

    曹建军;宋姝雅;

    从一次性解决纠纷的理念出发,诉的客观合并应当发挥避免矛盾判决的功能。《民诉法解释》第221条作为诉的客观合并规范,规定了“同一事实”标准,导致了诉的客观合并适用范围狭窄,且在实务运用中存在定位不清和适用标准不明的问题。应在维持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基础上,划定“同一法律关系”标准,辅以“避免产生矛盾判决”的功能导向进行审查,从三个层面重新解构诉的客观合并,以实现对诉的客观合并的多层次、相对化的分类解释的目标。该路径还需要确立法官在合并审理时的主导地位,完善配套程序制度。上述解释论操作凸显出民事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张力,不仅有利于激活诉的客观合并制度,同时能够缓和当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2025年05期 v.27;No.143 54-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城市微更新立法检视与法律赋能体系建构

    胡安琪;袁晓婉;

    微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但因全国性专项法律缺位和地方立法体系不完善,面临规范性、长效性和辐射性不足的法治困境。微更新与传统城市更新差异显著,需设置专项法律规范。检视我国现行微更新的地方立法,虽呈现精细化治理的演进趋势,但仍存在国家专项立法结构性缺位、现有法律位阶效力冲突、微更新法定内涵界定与适用标准混乱、居民发展权保障不足等制度困境。建议健全微更新立法体系架构,以给付行政及权力下放为双轮驱动,由传统的管理型制度模式转变为赋能型制度框架,通过确立居民参与机制、引入专家参与制度、完善利益分配规则,切实保障居民发展权,从而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国家战略夯实法治根基。

    2025年05期 v.27;No.143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经济学·管理学_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专题

  •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阈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研究

    梁豪;王瑄;

    “需要”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需要呈现为驱动物质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动态平衡;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马克思运用需要概念,说明了资本逻辑导致工人发展需要与资本增殖需要间的矛盾对立。基于此,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具有三重逻辑。历史逻辑维度,揭示需要升级与经济发展范式变革的互动规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理论逻辑维度,解蔽资本逻辑生产范式内部存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二律背反,人的发展需要推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现实逻辑维度,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为满足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传承与文化产品消费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需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应运而生。

    2025年05期 v.27;No.143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化转型会影响审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吗?——基于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分析

    李芳;张志茹;王松;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为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的窗口,进而影响到审计师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本文选取2017—2022年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成一个面板数据集,实证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审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加了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和文本篇幅;数字化机制会诱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强化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在该过程中体现出了差异化影响:在业绩和监管的双重考量下,数字化转型会诱发管理层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操控利润,进而对审计师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产生影响,而应计盈余管理在数字化转型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中不具有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会更加关注数字化转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并相应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在非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该研究结果对企业提高治理水平、审计师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启示作用,同时对利益相关者正确认识企业价值和投资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27;No.143 82-9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社会治理创新

  • 资源缺位区域村民小组自治与公共领域再造——基于豫西Y村的考察

    李欣茹;

    村庄自治的有效实现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根源可追溯至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村级治理“悬浮化”,而后在“亮点村”行政导向与村干部治理偏好的双重影响下,村级治理进一步偏离自治本质,从而催生了以村民小组为主体的自我治理模式。村民小组自治的实现机制主要表现在自治主体的权威认同、自治需求的必然要求以及自治资源的有效供给等方面,继而再造了一个自治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展现的是“选得出、议得了、能监督”的自我循环体系,其中“选得出”即选举规范是基础,“议得了”即民主协商是关键,“能监督”即监督有效是保障。三者互为前提、彼此衔接,共同促进小组自治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27;No.143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协作治理:治理转型背景下乡镇组织再造及运作机制

    刘丽娟;

    在治理转型期,乡镇面临着来自社会基础与体制环境的双重压力,专业化、等级化的科层制组织在应对治理事务增加、治理资源不足与治理手段规范化所带来的挑战时存在局限,这种局面倒逼乡镇政府进行机制创新。干部包村制作为乡镇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在治理过程中逐渐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并与正式的科层制形成二元互动的协作治理模式,有效激活了基层干部的主动性,提升了乡镇治理能力,进而增强了基层政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充分说明,基层社会要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在制度化与有效性之间寻找平衡,通过机制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05期 v.27;No.143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